close

下背痛是臨床上,除感冒外,第二常見的求診原因,三軍總醫院復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良城指出,除手術治療、或可緩解症狀的保守療法外,還可採用脊椎硬膜外腔注射,效果好,後遺症又少,但需要定期施針。

  坐骨神經痛、腰間板突出、脊髓狹窄或脫落,都會引起下背疼痛。陳良城表示,這種病症,手術治療可達到短、中期療效,不過長期的癒後仍有爭議,臥床休息、藥物治療、物理治療和針灸推拿等傳統保守療法可舒緩疼痛,卻相當耗時。

  陳良城說,以他臨床上所見,病患大都在隔天、最慢在六天內有效紓解疼痛,一般病患平均約三個月打一針;他也指出,依國際醫學慣例,即使藥效不顯,半年內也不可打超過四針,以免成癮。

  陳良城補充,脊椎硬膜外腔注射不是毫無缺點,後續併發症可能包括流血、感染、神經傷害、頭痛、脊髓麻醉,不過如果治療方式正確,後遺症發生率均不達百分之五。

  急性下背痛常讓人痛得寸步難行,台中榮總復健科主任周崇頌指出,經由薦椎尾孔硬膜外神經阻斷術治療急性下背痛,患者 60 分鐘後疼痛指數減輕一半以上, 30 天後有四成以上疼痛指數降為零,顯示這是緩解急性下背痛安全有效的方法。

  周崇頌指出,目前一般治療除了止痛藥之外,就是休息,復健也是常用的方式,但對部份疼痛症狀無法立即有效緩解,有文獻報告以硬膜外神經阻斷來治療急性椎間盤突出,注射藥劑加類固醇的效果,比只用生理食鹽水或麻藥好,但對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背痛則不一定有作用,且類固醇「惡名在外」,患者多心存排斥。

  周崇頌指出,硬膜外神經阻斷治療下背痛已有百年歷史,多使用含類固醇溶液,該科改用稀釋麻藥苦息樂卡因溶液效果也十分顯著,接受治療的這 17 名急性下背痛患者,年齡介於 26 至 63 歲,就醫時自覺疼痛指數在 4 至 5 分之間,已接近「最高級」 5 分,在治療一小時後,平均疼痛指數由 4.59 降至 2.12 分。

  這些患者在追蹤一個月後,有七人完全紓緩,疼痛指數零、占 41.1% ,有四人疼痛指數為 1 分、占 23.5% ,有二人疼痛指數降為 2 分、占 11.7% ,一人完全沒改善,一人疼痛指數由 5 分降為 4 分。

  周崇頌指出,這種治療方式很簡單,患者只要扒著,由醫師將腰椎和薦椎區域消毒後,用 21 號脊椎針經過薦椎尾孔進入脊椎硬膜外,將麻醉藥劑注入即可。在併發症方面,只有一人剛打完針有暫時大小便失禁合併三天便秘,一人薦椎附近不舒服有下墜感,第二個月已痊癒,其他人則無併發症。

腰椎神經阻斷術 骨刺不再來:

  現代人常因作息上姿勢不良,出現酸痛現象,有時稍微費力工作、連續長時間開車、坐辦公室、甚至天氣轉涼,就會出現令人酸痛難耐,新營醫院麻醉科醫師林慶美說,疼痛容易被患者輕忽,直到引起部分肢體酸痛、麻木、肌肉無力狀況,很可能是骨刺出現。

  一般而言,疼痛的治療分成內科藥物治療、復健科的物理治療、外科的手術治療、麻醉科神經阻斷治療,中醫針炙治療等等,物理治療的副作用較少,也較不具破壞性。

  林慶美說,在臨床上,骨刺是指退化性病變的脊椎骨在 X 光攝影下所顯現的特殊影像,看起來「尖尖」似乎會刺人的骨刺,其實只是一輪骨頭凸起的邊緣,骨刺會讓病患發現它的存在,主要是因為骨刺引起小板關節的病變,使神經受到刺激,所以病患不一定要開刀,而且常常病患覺得疼痛的地方不見得是骨刺發生的地方,通常只要阻斷小板關節神經即可。

  林慶美說,骨刺是脊椎關節退化的表徵,其退化速度常因重複性的扭傷造成的關節功能失調、多次關節扭傷發炎的關節不穩或關節硬化、變形而惡化,頸椎和腰椎是人體唯一能夠左右和前後轉動的椎體,但因為身體的重量,腰椎是隨著年紀漸長越容易受傷的地方,尤其第五腰椎更是要承受身體全部的重量及薦骨的排擠,就像是三明治一樣,如果長期務農、營養不均衡,常會發現在第一腰椎現壓迫性骨折情形。

  林慶美說,臨床治療上骨刺的治療除了手術外,尚有服藥控制、物理治療、電療等方式,但在目前最新的治療方式是採用腰椎神經阻斷術進行治療,在短短二年內,實際上接觸超過 2500 個病例,是透過採用「酚」做神經阻斷治療成功,成功率約為 80% 以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RLIN045 的頭像
    DRLIN045

    認識疼痛

    DRLIN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